从眼睛想旅行 到虚拟真学习
在90年代后期,黎明的一首「眼睛想旅行」反映互联网开始普及的思维,预计互联网的发展能带领大家突破地域限制,好像漫画龙珠里的孙悟空「瞬间转移」去(看)到地球另一边。当然,在那时代的网络频宽和影像压缩技术的限制下,所谓的瞬间转移只是看到一些较低质素的外国照片而已。还看今天VR(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)技术能否带给大家较相近的体验,和如何更有效率地提升教学质素。
Second Life(第二人生)
在讨论VR之前,我先讲讲VW(虚拟世界 Virtual World),其中一个著名的程式是Second Life,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社交网路服务,在十多年前由Linden实验室开发,用户在这VW里称作居民作为第一身透过这「虚拟化身」居民身份穿梭当中和其他化身居民互动沟通。Second Life曾为不少大学的虚拟课堂,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和其他化身居民互相交流,亦可能因此Second Life通常被使用于外语教学。但是这个VW环境与实境是非常不相似的,使用者也会觉得太脱离现实。
Google Earth VR
而VR就是追求真实感,Google 花了大量资源建立虚拟地球模型,近日宣布 推出的Earth VR — Bringing the whole wide world to virtual reality,利用VR技术不单将实境立体360度的拍下来,更是可模拟移动地观看,使用者在充满真实环境影像的包围下尤如身历其境,除了像在Google Map上踏偏大街小巷,更可像翱翔于天际俯瞰世界景色,真正可以哼一句「甚么风光都看不够、地广天高跟你去到处走」,自订虚拟旅程。
虚拟学习(Virtual Learning)
当VR发展到这阶段,又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旅程,VR使得很多不容易安排的实地学习活动变得有可能虚拟地发生。例如透过虚拟探险前往非洲认识那里的野生动物,与季后鸟一起大迁徙,与海洋生物一起越洋洄游,也可虚拟参观太空基地、博物馆、历史名胜古迹及展览馆等等。学生亦可虚拟进入各种生物不同的器官,增进生物学知识。
但是,与VW相比,VR并未能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,而且当带上VR眼镜后,视线上就更加与外界真实环境隔绝,感觉上较为封闭,当然未必是坏事,反而使用家或学生更专心。